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古风社申请书》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4-20 21:43

3招搞定《古风社申请书》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古风社申请书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格式规范": - 确保申请书的格式符合学校或社团的要求,通常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 - 使用标准的字体和字号,如宋体、楷体等,字号一般不小于小四。
2. "内容完整": - "标题":明确写出“古风社申请书”字样,使阅读者一目了然。 - "称呼":使用尊敬的称呼,如“尊敬的社团负责人”或“敬爱的古风社全体成员”。 - "正文": - "自我介绍":简要介绍自己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级、班级等。 - "加入理由":阐述自己为何想要加入古风社,可以包括对古风的热爱、个人特长、参与社团活动的意愿等。 - "个人优势":说明自己能为古风社带来什么,如擅长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 "活动计划":提出自己对于社团活动的设想和计划,展现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 - "结尾":表达自己对加入古风社的期待和决心,可以加上感谢语。 - "落款":写上自己的姓名和申请日期。
3. "语言表达": - 使用古风词汇和句式,体现申请书的古

揭秘丨叶挺第二次入党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杨晶、何佳

今天,是叶挺将军遇难71周年纪念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北伐的赫赫战功与《囚歌》的慷慨激昂是我们对叶挺最熟悉的印象,毛泽东称他“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周恩来赞颂其为“革命的彗星”。而你可曾知道,在叶挺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曾历经两次入党。他为什么两次入党?第二次入党又经历了什么曲折?

蒙受不白之冤,选择脱党,流亡海外十年

叶挺

1922年国民党将领陈炯明发动叛乱,面对国民党混乱不堪的局面,叶挺深感失望。之后便向孙中山提出申请去苏联留学。期间他结识了一批共产党人,并逐渐走上共产国际的道路。1924年12月1日在王若飞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留学归来的叶挺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独立团团长,投身到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一路斩关夺隘,奇袭汀泗桥、血战贺胜桥、挥师下武昌,所向披靡,展现了其过人的军事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北伐名将。

人生许多变故皆因世事无常,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戛然而止。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

1928年初党中央派李立三处理广州起义善后工作,他不问事实依据,就给叶挺定下了“表现消极”的罪名,并给予“留党察看六个月的处分”,无端的指责使叶挺陷入苦闷。同年6月党中央通知在苏联养病的叶挺起草广州起义详细报告,用于在莫斯科组织的共产国际会议上,本以为借这次机会可以洗刷冤屈,却因王明等人的诬陷而以失败告终。气愤之下,叶挺脱离党组织,出走欧洲,开始了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在这十年间,蒋介石多次以高官厚禄为诱惑,试图说服叶挺投靠国民党,却都被其断然拒绝。脱离党组织的叶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始终未变,在他流亡期间也一直想办法和党组织取得联系,希望能够继续为党工作。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叶挺于1937年踏上了归国之路。

“在党的组织外,但愿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1939年2月23日到3月14日,周恩来(右三)视察新四军时与叶挺(右一)、粟裕(右五)、陈毅(右六)等人的合影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为应对抗战需求,共产党提出将南方游击队改编为一个军,蒋介石勉强同意了这个建议。但是由谁来担任军长,双方却未能达成一致。为拉拢叶挺,蒋介石单方面决定任命其为“新四军军长”。

为慎重起见,毛泽东叶挺在上任前一天来延安见面,受到热烈欢迎的叶挺激动地说“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今后,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抗战到底。”这次的见面充分展现了叶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但这次见面有一个细节却让叶挺深感遗憾:毛主席在叶挺的欢迎仪式上称他为“叶挺军长”而不是“同志”。当时党中央问叶挺 “你愿意不愿意恢复党籍?”叶挺说:“从心里讲,我离党 10 年,为离群孤雁,思想极度苦闷,思念党,做梦都想投入党的怀胞,但此时我的这种身份,我认为暂不宜恢复党籍。我作为无党派人士,可以自由地与国民党官员交往,调解国共两党矛盾,代表新四军向老蒋要枪要军费……”叶挺表示“在党的组织外,但愿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从延安返回的叶挺积极投入到新四军的组建工作中,克服蒋介石为他设置的重重障碍,屡立战功,并将革命队伍扩大到10万多人,这些都引起了蒋介石的警惕,并为后来的皖南事变埋下了伏笔。

出狱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叶挺(左)与先出狱的廖承志在重庆共产党代表团驻地合影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在新四军被国民党军队围攻多日,濒临绝境的情形下,叶挺奉命下山与国民党谈判“借路”,被国民党无理扣押,自此失去自由。

蒋介石一向欣赏叶挺的军事才能,想借此机会劝降。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多次“宴请”叶挺,劝他“投靠中央(蒋介石)不但可以不死,而且有官做”,“只要同意说皖南事变是共产党挑起的,可以以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相屈,合作抗日。”但叶挺不为高官厚禄所动。随后叶挺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表示“挺不愿苟且偷生”,宁愿“保其真情而入地狱”“个人之操守至死不可变”。为切断叶挺与外界的联络,蒋介石先后将其囚禁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重庆、湖北恩施等地,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罗卓英、吴奇伟、郭忏等人,屡次劝说叶挺,请他出任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或代理司令长官,均遭叶挺严词拒绝。即使蒋介石亲自劝降,叶挺也坚贞不屈。囚居重庆期间,叶挺写下著名的《囚歌》,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气节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昭如日月。

抗战结束后,经我党多次交涉,并提出将邯郸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马法五作为交换条件,蒋介石才被迫答应放人。得知叶挺快要出狱的消息,戴笠的手下沈醉特意问叶挺出狱后第一件事要干什么,谁知叶挺毫不犹豫地说:“ 我将来出去第一件要办的事,便是请求中国共产党恢复我的党籍。”沈醉惊讶不已,戴笠更为震惊,不禁深深感叹:“共产党人的可怕,就是在这个地方。”

毛泽东亲自修改复电,同意叶挺入党

叶挺入党申请书 新华社发(中央档案馆提供)

1946年3月4日,经共产党多方面的努力,叶挺始得释放。共产党代表团在重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席间,叶挺激动地说:“在五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想的很多。我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我认识清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一个和平、民主富强的中国。”

次日,叶挺即致电中共中央,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表示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叶挺在出狱后10个小时写就的入党申请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亲自动手修稿润色了批准叶挺入党的复电:

毛泽东亲笔修改的复电 新华社发(中央档案馆提供)

“亲爱的叶挺同志:五日电悉。欣闻出狱,万众欢腾,你为中国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兹决定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员,并向你致热烈的慰问与欢迎之忱。中共中央 三月七日。”

毛泽东把原文中的称呼“叶挺将军”先改成“亲爱的叶挺同志”,又改成“亲爱的叶挺将军”,而后复改为“亲爱的叶挺同志”,其中心意,溢于言表。

读着这封热情洋溢的复电,叶挺百感交集,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他向报社记者谈到自己为什么重新入党时说:“在失去自由的五年零两个月当中,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考虑既往的事情。出狱后第二天就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经过五年多考虑的结果。”

叶挺重新回到党的怀抱,激动不已。周恩来关怀他的身体,建议他好好休息,但他立即投身国共整军谈判,为实现真正的和平而奔走。1946年4月8日,叶挺重获自由的第36天,在从重庆飞回延安的途中,飞机失事,叶挺不幸遇难,年仅50岁。

纪念雕塑

“文山大节垂青史,叶挺孤忠有古风。”从1924年入党,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与党脱离关系,到1946年3月再度入党直至4月遇难,叶挺的党龄不足4年,而脱党却长达18年,在这18年中他有10年在海外流亡,3年当新四军党外军长,5年被蒋介石囚禁,历经种种坎坷、磨难与考验,但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对革命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践行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我的一切”的誓言。他的精神如涅槃的凤凰,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成为今天党员的一面旗帜,鼓舞着后人继续奋斗前行。

一位90后军旅诗人,在可可西里无人区写下了这些……

贾清召工作照

贾清召,一名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工作了3年的军人,也是一位怀揣着情怀与梦想的诗人。

一个深爱文学和电影的文艺青年,因为中了《我是特种兵》的毒,在大学毕业时毅然打起背包,给这浪漫的文学梦添了一抹军绿色。

入伍后,他来到了青藏五道梁兵站,荒凉而艰苦的环境和心中帅气的特种兵形象相差甚远,迷茫之际他遇到了当兵10年的黄文成班长,黄班长和他无话不谈,让他原本无措的心很快安定下来。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黄班长在一次上线执勤中发生车祸坠落悬崖,再也没有回来。贾清召久久难以释怀。军校毕业那年,他第一个向学校递交申请书:“我要回到青藏高原!”

当大家削尖了脑袋往一线城市挤时,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的他却选择了海拔接近5000米的“生命禁区”——可可西里。

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地方,虽然有稀薄的空气、凛冽的寒风、漫天的黄沙,也有纯净的天空、绵延的雪山、璀璨的星辰、质朴的战友、还有狗熊藏羚羊……一个适合孕育文学梦的地方。

所以,在这里,贾清召是惬意的,因为他遵循了内心,紧随着理想的步伐。

这个90后军旅诗人,正站在“世界之巅”追逐他的诗和远方。

今日选刊的10首诗,摘自贾清召古风诗集《天秋古韵》,均为作者从军路上尤其是在可可西里任职期间的所思、所想、所悟。

90后、军旅、古韵绝句、青藏高原……这些词汇营造出时空交叠的错落感,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走近纯净高远的可可西里,走近守护在“无人区”的可爱可敬的子弟兵。

从军(一)

昔日闻征帖,

殷殷从军切。

愿驰千里足,

卫国捐躯血。

从军(二)

莫言边关苦,

腊梅此绽放。

行子多壮志,

未寒哪得香。

军中言志

出身四五载,

不用百夫长。

今著锦衣裳,

昔梦何敢忘?

军行

古来男儿重军行,

浴血疆场逞豪英。

今看中华多劲旅,

若个将军又催征?

从军昆仑行

军歌应唱强军曲,

边关最怜梦驼铃。

策马揽辔学射猎,

饮酒鏖诗赛风情。

风花雪月岁岁新,

刀枪剑戟日日鸣。

休言虎帐多愁苦,

且吟且歌从军行。

复西行昆仑感怀

再戍塞下西南行,

漫说沙场换风景。

此行莫欠功名债,

留得英名照汗青。

昆仑暮雪

暮宿昆仑下,

夜听风雪声。

梦里赴戎机,

战罢又请缨。

军中寒冬

营中旌旗冻不展,

夜里游子梦难眠。

卷帘隔花望青龙,

残月泪眼两阑珊。

五过青海湖有感

应有长云暗雪山,

卑禾羌海只遥看。

从军未悔别离事,

还留诗文在边关。

军中夜感

旌旗铮且猎,

百里待封侯。

歌舞入兵城,

少志暂方休。

贾清召

笔名天秋,90后军旅诗人。

中尉军衔,现任职于陆军青藏兵站部唐古拉山兵站(世界海拔最高的兵站),常年生活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著有个人现代诗集《天秋的诗》、个人古风诗集《天秋古韵》、个人语录集《贾说》、诗词合集《明月心》《十与诗寻》《行距光年》等,微电影代表作品《20号兵站》(导演作品)、《黎明之前》(监制作品)等。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贾清召

编辑:李先慧

编审:曲延涛

投稿邮箱:zgjw_81@126.com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