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写作《大漠青春的观后感300字》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4-20 21:26

写作《大漠青春的观后感300字》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漠青春》的观后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你的观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比如影片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导演手法等。
2. "结构清晰":文章应包含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影片,主体部分深入分析,结尾部分总结观点。
3. "观点鲜明":在分析过程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泛泛而谈。
4. "详略得当":对于影片中的亮点和不足,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分析,而对于一些细节可以适当简化。
5. "引用恰当":在分析时,可以引用影片中的具体情节、对话或人物行为来支撑你的观点。
6.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过于主观的词汇。
7. "篇幅控制":按照题目要求,控制字数在300字左右,确保文章简洁明了。
8. "逻辑严密":文章的论述要条理清晰,前后连贯,避免出现逻辑错误或矛盾。
9. "情感真挚":在表达观点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10. "避免剧透":在分析过程中,注意不要泄露影片的剧情,以免影响他人观影体验。
通过以上注意事项,相信你能够写出一篇优秀的《大漠

《戈壁青春》 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音乐的力量非常强大,作曲写出的旋律让自己‘哭死’。”舞剧《戈壁青春》的编导许锐这样告诉记者。5月27日和28日,这部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带来参加第十五届“相约北京”艺术节的作品,将在天桥剧场向人们展示一段抹不去的记忆、一段关于青春的激情与惆怅。据介绍,《戈壁青春》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大型舞台剧目创作项目资助,去年在新疆首演时,在观众中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共鸣。

荒芜的戈壁

不荒芜的青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北大漠上的一个传奇。半个多世纪的风沙,三代兵团人历尽艰辛,留下无数荡气回肠的故事。沙漠变良田,戈壁建新城,瀚海通大道……这惊人的奇迹,今天仍在延续。该剧编剧许锐介绍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兵团的历史都是在毅然地抉择中交织着个人和民族的命运,在漫长的跋涉中考验着人性与民族的韧性。所以兵团题材是永恒的题材,是不过时的题材,只要是与人相关,与精神相联。在举国追求中国梦的憧憬中,兵团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坚守、奋斗,也是中国梦里的一个华彩乐章。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多样的当下,选择兵团人题材创作舞剧作品,不仅有对兵团60周年的纪念意义,更是为了在纪念中找回当年那种激情和力量。每个人都有青春,可他们的青春不一样,他们是兵团人。在憧憬中奔赴未知,在磨炼中学会坚守,在无悔中欣然回望。他们把青春播种在茫茫戈壁,收获坚韧的生命与共和国的安宁。舞剧并不复述历史,也不呼喊口号,而是立足于兵团建设的历史厚度,关注身处其中的人物命运,以适于舞蹈艺术的方式表现他们的情感和担当。”

大时代背景下

小人物的命运

总导演帅晓军介绍说,舞剧《戈壁青春》选择了平凡而真实、浮沉在他乡命运中的兵团人为原型,以兵团一名普通支边青年的故事为线索,贯穿军垦三代人的不同命运和选择,进而刻画出新疆兵团建设发展中具有典型性的群体形象。故事就在亲人和爱人间的牵绊中纠缠着展开。

支边青年建国在激情燃烧的年代来到戈壁大漠中的新疆兵团。在漫长艰苦的磨砺中,他与兵团第一代的老连长结下父子般的情谊,与老连长的女儿红柳也在患难中收获了爱情。然而,当幸福的小家在戈壁上扎下根,老连长却在一项工程建设中意外牺牲。当支边青年返城的消息传来,更是打破了宁静,也撕裂了亲情。多少年后,建国和红柳的儿子胡杨带着父辈的希望和遗憾踏上故土。那一刻他终于明白,无论世事沧桑,无论命运转圜,他的父辈都和千千万万的兵团人一样,把青春播种在了茫茫戈壁,收获了不舍的信念和坚韧的生命。即使最终只有一个人坚守到最后,他们都了无遗憾。尽管时代已经更替,但永远无法改变的是,每一个兵团人都是有血性和情感的,每一个兵团故事的细节都镌刻着无法磨灭的记忆。这里面蕴含着的人性力量,是今天享受和平繁荣的人们所久违的。

“青春祭”续写

共和国“屯垦戍边”史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不仅捍卫着国家领土的完整,还为生存于荒漠中的新疆地区建设发挥了强大作用,生产建设兵团现已成为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疆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另外两个是地方企业和中央直属企业),为新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也成为维护新疆地区社会局势稳定、保卫中国西北领土完整的重要力量。

为了回顾兵团60年的历程,回顾老一代兵团人建设兵团、建设新疆的历史,继续弘扬“屯垦戍边”、“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兵团在新疆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特此创作舞剧《戈壁青春》纪念这段历史,并让更多人了解兵团,鼓舞兵团人继续发挥力量,一起成就伟大的“中国梦”。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李澄

唯有奋斗最青春

■总书记关心的教育事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19日考察清华大学时的讲话

青年,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的成长成才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的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演讲、回信、批示等多种形式,深情寄语广大青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砥砺奋斗,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

高扬理想风帆

“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

2017年五四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参加了该校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团支部主题团日活动,并对当代青年提出殷切期望。一年后,习近平总书记给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团员青年回信,对同学们立志“不忘初心,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予以充分肯定。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1502班全体学生成立了“1502新时代青年知行社”。知行社成员们将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课题,组建了焦裕禄精神宣讲团、拍摄了“永恒灯塔——我们心中的焦裕禄精神”微视频、编演了大学生话剧,让这位20世纪60年代的榜样人物在“95后”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

“不忘初心,听党话、跟党走,我们就能确立正确的人生航向,就能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1502新时代青年知行社”第一任社长潘辉说。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党的十八大以来,铸魂育人已成为教育系统的行动自觉,各地各校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如何将丰富的党史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的“最鲜活教材”?

近年来,教育部把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和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均已落实要求,组织编写了一套准确性、思想性、针对性、可读性强的大学生读本;牢牢抓住思政课主阵地,开展加强 “四史”学习研究教育“攻坚行动”,用好用活百年党史这部最厚重的教科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并发挥每一门课程的党史教育功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徒步50多公里,历时十几个小时,每到清明前夕,延安市宜川中学都要组织高一师生前往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祭奠英灵,缅怀先烈,切身感悟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精神。

嘉兴学院师生从撰写中共一大有关人物小传做起,边研究、边考证、边创作,用话剧这种当代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展现“红船精神”的时代魅力,让“红船”真正开进学生心中。

今年初,湘潭大学党史学习教育“恰同学少年”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上线,它以三维建模、声光电特效、方言对话等形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特定历史场景。

……

“正是这些仁人志士勇担时代重任,不畏艰难险阻,才换来了这张‘平静的书桌’。我会把这些党史故事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带给边疆的孩子,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即将赴边疆支教的天津大学学生姚旭感慨道。

勇担时代重任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

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整个社会陷入“停摆”,也让广大青年经历了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大考。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医生,王奔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几几后”,而是无惧风雨,“努力后”“奋斗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近年来,各地学校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通过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奔赴革命老区、走进贫困地区、深入基层一线,了解体验国情民情,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去年寒假以来,一支来自滨州医学院的千人大学生时政宣讲团,分成365个小分队,跨越全国27个省份362个市区,以“致敬百年·四史精神”为主题,开展现场和网络双线宣讲近300场。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大学生队伍,有个动人的名字——“熠韶华”。意思是要在大好年华,发光发热。

从最早的“70后”到如今的“95后”,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224名队员先后赴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的9所乡镇中学支教,20年来从未间断,教过的学生超过万名。支教成员也因志愿服务而绽放青春,收获激励和成长。

“我们必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深刻理解‘行胜于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贡献力量,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曾在新疆支教的南开大学学生薛博文,在爱国报国实践中深刻感悟到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托举青春梦想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全社会都要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严格要求青年,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青年的成长成才,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切关怀下,一系列扎实举措相继出台,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受综合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影响,从去年至今,高校毕业生遭遇了“最难就业季”。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

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教育部创新思路,积极拓展政策性岗位、大力开拓市场化岗位等,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到基层、到军队建功立业。为做好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自2020年9月1日至今,教育部组织开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群体等40场“24365校园招聘服务”专场招聘活动,提供就业岗位342万个,促就业资源精准对接。

各地各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四川省实施基层成长计划,通过社区工作者队伍空岗补员、政府购买服务开发岗位等措施,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健康养老、社区防控、社会服务等领域施展才干。呼和浩特市启动“十万大学生留呼计划”,出台了大中专毕业生零门槛落户、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半价购房以及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帮扶政策。河北大学挖掘“互联网+就业”潜能,利用河北大学智慧就业平台和智联招聘、易校招等组建网络就业资源矩阵,联合其他高校举办联盟招聘活动。

有志向就会有事业,有本事就会有舞台。牢记总书记嘱托,广大高校毕业生发挥自身所长,将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今年上半年,30名清华北大学子参军入伍,奔赴疆场,开启别样的热血青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石油学院第一批毕业生50%以上选择签约西部,建设大美新疆;中南民族大学2020届毕业生蒋坤选择了“西部计划”,奔赴西藏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20届毕业生易际泉和3名同伴选择去四川省昭觉县支教,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和希望……

“希望能融入乡村振兴的洪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所学,贡献力量。”清华大学毕业生黑泽即将回陕西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

“基层是大学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大舞台。教育部将加大力度,积极引导毕业生扎根基层、拼搏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就梦想。”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服务基层、支援西部、投身军旅……从雪域高原到大漠边陲,从田间地头到科研一线,新时代青年把小我融入大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05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焦以璇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