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02 20: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团员的心得体会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团员这一身份,表达自己在团组织中的成长、感悟和体会。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心得体会作文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突出个人感悟:作文要突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避免空洞的套话和口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团员的身份认同:谈谈自己成为团员后的感受,对团组织的认识和理解。
b. 团组织活动:描述参加团组织活动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和收获。
c. 团员的使命与责任:阐述团员在新时代下的使命和责任,以及如何践行这些使命和责任。
d. 团员的榜样作用:分享身边的团员榜样,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作文更具感染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b. 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节奏感更强。
c. 适当引用名言警句,提升文章的文化内涵。
5. 事例支撑:在作文中,适当运用具体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情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成立的。100年来,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一代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成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忠诚后备军。
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作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辉历程中,共青团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为党争取青年人心、汇聚青年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共青团始终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作出了应有贡献、彰显了青春风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共青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启迪青年、用革命理想感召青年、用党的旗帜凝聚青年,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踊跃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建立新中国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共青团经受住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鲜明确立了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在斗争实践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共青团着力激发青年一代的主人翁意识,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上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坚持背靠党委、面向青年,在祖国建设最艰苦的一线、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勇于争先,充分发挥了突击队作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共青团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顺应时代发展和青年变化,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中引领青年思想、服务青年成长,努力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青年工作、加强自身建设的路径方法,团的工作贡献度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主持召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指导出台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指导发布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指导制定《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中央团校改革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共青团工作和建设取得历史性成绩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共青团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履职尽责、守正创新,团的工作和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发生深刻变革。
政治本色充分彰显。全面加强政治建设,团内政治生态持续净化,全团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团、队相衔接的育人工作链条持续巩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的组织化教育和政治培育大幅加强,团的政治功能持续强化。自觉将维护政治安全、防范化解风险融入团的各项工作,多措并举夯实青少年抵御错误思想侵蚀的思想防线。
改革创新坚决有力。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目标,下大气力解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各级团的领导机构代表性显著增强,专职、挂职、兼职相结合的新型干部制度不断完善,团在基层的有效覆盖和组织活力持续提升,青联、学联、少先队改革协同推进,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展现出讲政治、敢担当、接地气的良好形象。
引领青年旗帜鲜明。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深入开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国情形势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组建2万人规模的青年讲师团,常态化深入青年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政策主张、伟大成就,引导广大青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爱和殷切期望。积极传递网上青春正能量,坚决开展网络舆论斗争,网上影响力引领力不断增强。
服务大局主动作为。组织团员青年岗位建功,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勇当先锋。在脱贫攻坚中全力以赴、尽锐出战,扎实做好定点扶贫、援藏援疆等工作,帮助近50万名贫困家庭青少年完成学业、解决就业;面对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闻令而动、主动担当,累计组织30多万支青年突击队、志愿服务队,直接动员600多万名团员青年参加抗疫斗争。
服务青年实实在在。协调推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深入实施,省、市、县三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普遍建立,一系列普惠性青年发展政策和民生实事项目陆续出台落地。依托人大、政协等政治参与渠道,完善反映青少年利益诉求的有效机制,持续加强青少年权益的法治化保障。全团每年募集社会资源数十亿元,针对青少年急难愁盼问题提供多方面帮扶。
自我革命更加自觉。团干部队伍的成长观、政绩观进一步端正,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成为自觉,展现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团员先进性全面提升,入团标准规范严格,团内教育制度有效落实,团员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团内规章体系不断完善,纪律执行日益严格。
继续书写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的精彩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共青团紧跟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不懈奋斗与青春梦想,镌刻下一批又一批共青团员的历史光荣与青春足迹,给予我们极为宝贵的历史启示,指引我们自信坚定地走向未来。
坚定不移跟党走。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灵魂。什么时候共青团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高,团的事业就发展得好,否则,团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必须切实做到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对党赤忱纯粹、绝对忠诚,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加强科学理论武装。作为有远大理想追求、以科学理论武装的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共青团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自觉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引领青年,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团员、教育青年,着力夯实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共青团只有与党的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自觉融入广大人民的奋斗实践,才能有效实现、充分彰显组织价值。共青团必须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思考和行动,在党中央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在最操心的事上为党分忧。始终坚持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保持蓬勃朝气。青年是引领风气之先的力量,锐意进取、勇当先锋既是青春的特质,更应成为共青团始终不变的精神气质。共青团必须始终满怀理想、追求先进、充满锐气,坚持永久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团干部要自觉做青年的榜样,团员要努力成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深深植根青年。青年既是团的工作对象,也是团的工作力量,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的生命力来自青年。必须肩负好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始终立足基层、根植青年,把广大青年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竭诚服务青年,真心依靠青年,努力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当好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
促进海内外中华青年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在党的青年工作中用好这一法宝,就要把最广泛的青年力量团结起来、联合起来。共青团必须充分发挥在青联组织中的主导作用,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一切可以团结的青春力量。
坚持改革创新。共青团只有与时俱进、锐意革新,才能保持青年组织应有的生机活力。必须主动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紧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将改革引向深入,把共青团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坚强有力,始终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
坚持从严治团。团的基础发轫于严,团的战斗力源自于严,什么时候从严治团抓得紧、抓得牢,团的组织就有力量,团的事业就有朝气。共青团必须自觉向党看齐,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旗帜鲜明将“严”字作为自身建设的主基调,持续狠抓团干部队伍管理和团员队伍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战斗力。
新时代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青团将以百年积蓄的强大信仰力量、顽强斗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积极投身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勇于在大风大浪中当先锋、做闯将,继续书写不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的精彩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黄旖旎、俞可(上海师范大学)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青春。由一群风华正茂的新青年创建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是中国共产党永远充满生机活力且继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青团要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学生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团组织是联系和服务青年学生的坚强堡垒。百年团史铺展的实为一幅充盈教育力量的壮丽画卷,即培育时代新人、筑造伟大梦想、共建大同世界。
育时代新人
以青春肩负神圣使命
1920年8月22日,八位人均20多岁的学人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按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章程》,在正式团的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团的机关代理中央职权。这个被陈独秀称作“共产主义预备学校”的团组织,翌月创办了外国语学社,《民国日报》头版首次登载其招生广告。学员由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推荐入学,所获教材包括《共产党宣言》,由译者、团发起人之一陈望道亲授。该社仅招收五六十名学员,却有11人未及壮年就为远大理想而英勇牺牲。1921年1月13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高等小学校主事(即校长)毛泽东创建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几皆为各校进步学生。是年8月,这位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创办湖南自修大学。这是党史上第一所教学与研究兼具的教育机构,被李达称为“共产主义的大本营”,师生何叔衡、夏明翰、郭亮、毛泽民、杨开慧等为崇高信念而壮烈殉身。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共青团虽走过不同时代,却始终坚持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百年如一日把培育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人视为己任。志存高远,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新时代共青团携手学校办好大思政,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启示学生,用伟大的目标感召学生,用光明的未来激励学生,助力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筑伟大梦想
以青春激扬时代主题
1920年秋,受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委托,青年团成员兼外国语学社学员李启汉在工厂密集城区沪西小沙渡地区创办工人半日学校。该校开中国共产党工人教育之先河,以扫盲和补习来启迪革命斗志,为工人运动夯实人才基石。上海建团八人之沈玄庐,1921年9月26日在浙江萧山老家创办衙前农村小学校,随之开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教育及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1922年2月10日开学的上海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创建的第一所学校,以“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运工作”为宗旨。首任校务主任李达,既任青年团成员又做外国语学社教员,预见“女子解放的先锋队到处都要组织起来”,以教育平民性点燃教育革命性,培养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女干部。陈独秀盛誉该校为“风雨晦冥中的晨鸡”。无独有偶,在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11月成立。发起人邓中夏与首任书记高君宇均为北京大学学生,1919年3月组建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1920年12月在京城工业重镇的长辛店创办劳动补习学校,由此开启北方的工人教育与工人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寄语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为伟大梦想而奋斗,伟大梦想源自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民谋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新时代共青团员教师、学生要同人民一起奋斗,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建大同世界
以青春润泽天下情怀
上海建团八人之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叶天底实乃一师携三徒,出自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俞秀松为书记,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施存统为首任书记,俞秀松继之。以团社合一形式运行的外国语学社,秘书俞秀松主持校务。该社亦谓俄文专修馆,专为团员留苏深造做英法德俄日诸语的预备。为取回火种“烧掉旧社会”,在俞秀松统筹下,该社刘少奇、任弼时等约30名学员分三批自1921年春始奔赴莫斯科就读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1925年10月28日,俞秀松率张闻天、乌兰夫等百余名党团员驶往莫斯科入读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受联共(布)派遣,俞秀松1935年夏率二十多名留苏学人抵达新疆,力主“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主义为内容”,开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湖南,建团群体实为毛泽东、蔡和森等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窗1918年4月14日建立的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在湘开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湘籍青年占留法勤工俭学生五分之一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新时代共青团要助力师生,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天下为公与中华民族一家亲精神,秉持人类关怀与家国情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19年8月,刚改组湖南学生联合会的青年教师毛泽东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新时代团员师生只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中华民族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