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四有老师心得体会》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7 12:13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四有老师心得体会》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四有老师”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四有老师”这一概念展开,阐述自己对这一概念的认知、理解和体会。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四有老师”的概念,主体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解释“四有老师”的含义,包括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b. 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实例,阐述“四有老师”的重要性。
c. 分析“四有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d.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四有老师”。
4. 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简洁、流畅、生动,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文采。
b.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c.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5. 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以下是一些建议:
a.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不负厚望,北师大师生畅言从教信念、育人志向——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和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该校“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青年学子提出殷切期望。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在北师大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也给全国师范生乃至整个教育界带来巨大鼓舞。我们北师大师生代表讲述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的心声感怀,并结合亲历,畅叙“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不懈追求与坚定志向。

北京师范大学海淀校园校训碑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学子心声】

坚定返乡从教的师范梦想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物理学专业定向就业师范生杨皓博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心中万分激动,更加坚定了一直以来返乡从教的师范梦想。

我来自四川大巴山里的一个小镇。初中时,父母把我送到四川绵阳读书。正是这一段跨地区的求学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乡和绵阳基础教育的差距,也让我萌发了长大后返乡从教的理想。于是,去年六月我报考了北师大“优师计划”。

今年暑期,我有幸成为一名寻访者,从北师大珠海校区来到北京,拜访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先生知道我是“优师计划”学生后,对我讲起当年他从苏联留学归来到北师大附中任教的经历。我心生感佩:那个年代留学归国,还能潜心在中学服务数年,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教育情怀啊。

在录制授课场景时,顾先生原本只需上一小节课程,但93岁高龄的他坚持给我们上了一堂完整的课。先生在黑板上写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顾先生践行一生的教育信条,将激励我不断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师者。

作为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深知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的重要性。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会脚踏实地、刻苦学习,不负总书记殷切嘱托,不负学校悉心培养,学成之后返乡从教,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优师计划”师范生在讨论交流。光明图片

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生物科学专业定向就业师范生张然

我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初中时,班主任江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当时,班里有些同学英语基础薄弱,江老师每个周末都会利用休息时间为他们进行辅导。在她的努力下,全班英语成绩有了明显提升。让我更加感佩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江老师是响应国家号召,从武汉来到祖国西北的。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更要反哺这块土地。于是,报志愿时,我选择了“优师计划”,决心成为一名像江老师一样的好老师。

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这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更明晰未来的从教之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学期的教师素养英语课。这节课要求期末时每人用5分钟讲授自己学科的一个知识点。尽管我已准备很长时间,可在讲述中还是磕磕巴巴,紧张得前言不搭后语。可见,上好一堂课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尽管我离合格的教师还有很大距离,但我坚信,在老师们的帮助带动下,我一定会不断完善自我,向一名优秀教师的水准靠近。

我希望毕业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为新时代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我也想向家乡的学弟学妹们推介“优师计划”,希望更多有志于从教的同学加入我们,教书育人,托举祖国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南门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教师感言】

这是对师范教育和人民教师的关爱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让我十分激动。作为一名接受过5年师范教育,曾经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过13年,如今又在师范高校工作了44年的老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北师大的关爱、对师范教育的关爱、对人民教师的关爱。

1960年,受上海中学班主任的影响,我把高考的全部志愿都填报了师范,并以优异成绩考上第一志愿——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心理专业。五年本科学习,让我接受了规范的师范教育,使我立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当一名好教师。

1965年我大学毕业时,心理专业学生不能对口分配,我先后到北京朝阳区两所基础薄弱校从教,做班主任、教课、当校办厂长、主持教育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

伴着改革开放春风,北师大重新兴办心理学专业,把我调了回来。我按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在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尤其在师范教育中,我把心理学看作培养师范生心灵的重要内容,力求让他们走出北师大时,具备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桥梁的能力。

这些经历,让我在听到总书记对“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勉励时,共鸣强烈!

师范教育,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教学技巧,还有师德师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是北师大的校训,又是师范教育中培养师德师风的总纲领。我在多年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提出了“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教育理念。我会认真贯彻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师范教育和“优师计划”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有生之年,为我国师范教育献出一份余热。

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院士与学生交流。光明图片

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培养好老师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未来教育学院院长郑国民

作为一名从事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教师,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我无比激动,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14年教师节前。

那是在北师大教九楼一间教室,当时我正在和来自贵州的50位小学骨干语文教师进行研讨,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和他们交谈、对他们提出勉励。2015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还给“国培计划”(2014)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勉励他们“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为培养更多师范生,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地区教师培养工作,2019年我校在珠海校区开始建设未来教育学院、乐育书院、弘文书院,探索与卓越教师目标相适应的“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我非常幸运地参与了这项工作。2020年我校首设“志远计划”,为当时尚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定向培养语文、英语、数学教师。在此基础上,从2021年开始与其他师范院校一同实施“优师计划”,致力于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和输送高水平教师,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

未来教育学院承担着本科公费师范生、“志远计划”和“优师计划”学生以及教育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学院与书院协同合作,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与情怀、持续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宽厚的学科基础、优异的交流合作与领导力、开阔的国际视野与竞争力、勇于面对变革并大胆探索的创新型卓越教师。

在本科师范生培养方面,我们积极探索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比如,充分发挥我校在语数英、理化生、史地政等学科的优势,同时,从大一起开设“名师名校长引领”“智慧课堂教学实验”等课程。从入学到毕业,每位本科师范生都有两位导师——中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名师和我校教师,共同指导其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

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每位学生都要到脱贫县进行教育实践和调研。今年暑假,1000多名学生奔赴脱贫县调查我国基础教育现实,增强从教信念和责任担当。另外,“教育领导力”“项目式学习”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使其未来不仅能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带动一个学校、一片区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领头雁”。

他们望向家乡的明眸激励着我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青年教师张舒

2020年6月,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毕业,在北师大珠海校区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2021年春,我承担师范生专业课《教学观摩与研讨》。课堂上,学生们观看特级教师教学视频,讨论教学中的设计和方法,在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之间反复转换,从而更好地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真谛;他们模仿、尝试、自己设计授课,互相讨论、反思教学。课下,他们常常问我,“老师,到底如何才能把学生教好”“如果学生讨厌数学怎么办”……不满20岁的他们,对成为一名老师充满好奇和期待。

转眼间,经历了暑期教学实践回到课堂,“小老师们”有了更多体会。他们告诉我:“将来我想设计一些新课程,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得更立体”……

看着他们从小心翼翼地走上讲台,到落落大方地提出教学理念、展示教学才能,我深刻感受到: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更是我的“老师”。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就是我的成长。他们那望向家乡的明眸、“为未来创造更好教育”的信念、成为卓越教师的追求,都在不断激励我勤学慎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北师大“红色师范”优良传统的浸润下,我们将奏响新时代师范人的最强音!

校训让我内心笃定、目标清晰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2011届公费师范生、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教学副校长王明

母校建校120周年当天,我早早守在电脑旁,想再看一看校训碑、教九楼、图书馆、敬文讲堂,追忆读书时或风趣幽默、或深邃博学、或严格方正的先生们……

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给母校“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时,心中涌动的那团火让我激动不已。2007年我跨入北师大,成为首届公费师范生;2011年,我回到大湖北岸,站上三尺讲台。现在,我从总书记的回信中,进一步明晰了作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方向与使命。

母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代师范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教11年来,我积极参加校内外听课、培训活动,大量查阅资料,反复修改教案……季节交替时,我准备板蓝根、感冒冲剂,提醒每个学生预防流感;临近中考,我为毕业生发放考试套装,加油助威;不论路途远近,我按时家访始终如一……11年来,我经历了青涩紧张和手足无措,但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与使命,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遥望苍苍瓦颜山、绿绿沙柳河,我心中的目标清晰笃定——我是刚察草原的孩子,我会继续秉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王斯敏、张胜)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6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四有”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养,师德为先。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把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坚持高标准,坚持常态化和制度化。学校官微将陆续推出系列学习师德师风建设心得体会报告,讲述青年教师心中的师德榜样故事,敬请关注。



本期内容由2021年新入职员工岗前培训优秀学员,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艾博老师讲述《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四有”好老师——以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教师刘钦甫教授为师德榜样》故事。

有门课叫《矿物学》,是我在大一下学期的第一门专业课,引领学生走入地质领域的世界,展现了奇妙多彩的岩石矿物,特别是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讲授这门课的老师亲切和蔼,温柔面善,稍带着点口音,第一次听课就被他的解说深深吸引住了,于是我和这位老师的故事就开始了,直至现在。

多年后我才知道,他坚持讲授了二十来年。他就是“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能源地质系教师、我的老师刘钦甫教授。他已从事教育工作34年,是一位潜心研究、永攀科学高峰的学者,一位为人师表、授业解惑的导师,一位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科技工作者,一位关爱学生、“四有”好老师的师德榜样。


刘钦甫在上《矿物学》课程


有远大理想,信念坚定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党,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淡薄名利、自尊自律,甘于奉献,行为举止“润物细无声”,以导师的身份指导、保护、关心、培育着我们。他这辈子都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潜心搞学问、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为煤田地质事业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着力量。

刘钦甫在实验室


有道德情操,恪守诚信

在我参加2018年的研究生开题报告会上,有位同门无意间“借用”了一张电镜图片,刘老师当场质疑从何而来,当知道是他人成果并直接挪用后,他甚是恼火,强调三番两次要求我们要有职业操守、不是自己的要引用规范,那还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生气。日常工作中,他也经常在课题群中分享学术不端或造假的种种案例,告诫我们要讲诚信,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更要有道德的约束。

艾博(左三)与刘钦甫(左四)教授合影


有扎实学识,力求创新

从焦作矿院到矿大北京,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从中国求学到美国访问,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做学问、搞研究,得到了行业里的广泛认可。

煤炭,被喻为“黑色黄金”。而他的目光,穿过了“黑色黄金”的耀眼光芒,落在了曾作为煤矿废弃物的煤炭共伴生矿产——煤系高岭土上。

在美国访学期间,如饥似渴地吸收学习前沿知识,潜心深入开发研究,“纳米高岭土”技术便开始在他的脑中萌芽,经过数次实验,攻克了层层困难,最后在中国成功加工生产出了产品,甚至助推了纳米高岭土的产业化,成为了国内较早涉足煤系共伴生矿资源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学者。

刘钦甫带学生在山西平朔安家岭洗煤厂采样


因此,创新是他从事科研工作的一条重要准则。此外,他也非常崇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谋求理论创新和高层次的应用开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如今,他的目标又开始投向了“新材料之王”——“黑金”石墨烯。


刘钦甫指导学生毕业答辩


有仁爱之心,潜心育人

其实在外人看来,学地质是非常辛苦的,经常需要背着“三大件”跑野外,自带干粮,一出就是一天,甚至多日,但他却“玩”得兴趣盎然,乐在其中。因此,他特别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从不鼓励在教室里闭门造车,经常带着课题组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指导我们认识岩石矿物,追溯历史,切身感受地质的奥妙,真正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活了;或常带我们参加学术会议,交流研讨,把实验室里的研究跟同行分享探个究竟,共谋新突破、新发展。

从身边的师兄经历来看,他的博士无一不例外的都拥有海外名校访问交流的经历,甚至都成功拿到高额的奖学金,极大程度地拓宽了学生的科研视野和培育了丰硕学术成果。他鼓励他的博士们都申请留学基金委公派联合培养,帮助联系海外导师,指导申请,亲力亲为,这一点使我深深地折服,应该来说,这样有格局和远见的导师并不多见。

刘钦甫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


正是有如此的育人理念,他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了近百名硕博人才,其中光拿到李四光奖的就有四位,毕业后有继续耕耘学术的、深入矿业一线的、产学研结合创业的、服务人民扎根基层的……他们在祖国各地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服务国家、反哺社会,其中有的甚至已经成长为行业的佼佼者。

艾博在2021年入校教职工岗前培训总结交流会发言


刘老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从以身作则的行为示范到温柔有耐心的言辞,从学业的谆谆教诲到生活工作的事事关心,从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到做人做事的原则,可以说是耳濡目染,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决心。要求自己要有职业道德、有专业本领、有发展远见,还要有使命担当,努力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去教育、影响、感染年轻的“00”一代,引导好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青春守望青春,用心用爱用情去灌溉培养好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  字/艾 博

本期编辑/刘 丹 王星宇 姜 振

责任编辑/王丽晔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