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重阳节活动目的》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23:14

怎么写《重阳节活动目的》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重阳节活动目的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作文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重阳节活动的目的,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了解重阳节背景:在写作前,要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历史背景、传统习俗等,以便更好地阐述活动目的。
3. 确定活动目的:在作文中,要明确指出重阳节活动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举办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 增进家庭和睦:重阳节是敬老节,通过举办活动,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c. 增强社区凝聚力:重阳节活动可以吸引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区凝聚力。
d. 提高全民健康意识:重阳节期间,可以开展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4. 结构安排:作文应具备良好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重阳节的背景和意义,引出作文主题。
b. 正文:详细阐述重阳节活动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举例说明活动内容,如登高、赏菊、祭祖等; - 分析活动目的,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的文化传承及当代意义

作者: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由兴波

正所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正逢重阳日,菊花插满头。在中华传统节日中,大多数与时间和节气相关,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其中重阳节是唯一与年龄有关的节日。因年龄与每个人都密切关联,所以这个与年龄相关的节日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历史悠久,因缺少文字材料的支撑,具体起源已不可考,或在上古时期就具雏形,在春秋时期逐步定型。据《吕氏春秋》记载:“季秋之月……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说在深秋到来之后,百官民众不论贵贱,都要从事秋收的农业劳动,将收获的粮食登记造册收藏起来,并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这是较早对重阳节活动的记述。重阳节在西汉以后逐渐流行,在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后世广为流传。

“重阳”名字的来历,一般认为与《易经》相关。《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这天,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最大阳数,认为是吉祥日,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远游》中:“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并不是指重阳节,而是指“九重天”,也就是天的最高层。“重阳(重九)”虽然不是指节日,但和“九”表示阳数之极是密切相关的。

在汉代,重阳这一天的活动内容逐渐丰富。大约在汉末、三国时期,重阳节被当作一个节日来庆祝。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曾解释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曹丕指出,这个名字很吉祥,表示久远,因此值得集会、宴饮,以示庆祝。

唐代将重阳节正式命名为一个节日。很多文人都用诗歌的形式记述重阳节,如唐代诗人岑参在《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中:“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卢照邻在《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中:“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诗中都提到了重阳登高等习俗。到了宋代,以诗词记述重阳节的活动一直延续下来。苏轼在《定风波·重阳》中写道:“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词中引用唐代诗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名句,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女词人李清照的名篇《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写道:“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亦是写重阳时节饮酒、赏菊花等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

关于重阳节的目的,有祭祀、驱邪等说法,后来逐渐包含庆丰、祈福、祝寿等内容。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庆祝重阳节的习俗。《礼记·月令》载:“(孟秋之月)是月也,农乃登穀。天子尝新,先荐寝庙。”说的就是在丰收时节,天子率民众祭祀宗庙。前引《吕氏春秋》亦记录,这一天要举行祭祀天帝的活动,用以庆祝农业丰收。

祈求长寿是自古及今人们的朴素愿望。因“九”与“久”谐音,重阳节的活动中又增加了祈寿的内容。汉代《西京杂记》载,在九月九日这天,“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可见从汉代开始,重阳节就增加了祈寿的内容,逐步向老人节转变。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关于登高的习俗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对山岳的崇拜,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登山祈求山神庇佑。南朝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末年,桓景曾听从他人的建议,登高躲避了一场灾祸。这样的传说无从考证,但证明当时已有登高避祸的习俗。也有人认为,重阳节登高是因为在秋季,人们登山采摘野果、药材等,庆祝丰收。唐代著名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诗中我们可以得知,重阳节在唐代已被视为“佳节”,“登高”“插茱萸”是庆祝节日的重要内容。

可考资料表明,至少在东汉时期,重阳节还举行宴饮等庆祝活动,具体内容包括佩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序言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醪”指酒,“九华”即九月的菊花。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相关的庆祝活动也被极大丰富。既包含了祭祀、庆丰等传统内容,也传承了宴饮、游乐、登高、佩戴茱萸、吃花糕、插菊花等娱乐活动,还包含了祈寿的活动。

重阳节不但历时久远,流传范围也相当广泛。从汉代以来,重阳节活动也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渐流行开来,并且融入了当地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这些传统习俗历经后世广为流传,直至当代。

重阳节的当代意义

重阳节因“重九”表示长久的含义,被赋予祈求长寿的愿望,逐渐成为节日的重要内容,被定义为“老人节”。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重阳节登高避祸的意味渐渐消散,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传统活动内容不再是固定节目,但是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祈福越发被社会接受和重视。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对老年人生活的关照是当前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很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将重阳节定为当地的“敬老日”“老人节”“老年节”,赋予重阳节新的含义,使重阳节逐步深入融入新时代的社会风俗。2006年,“重阳节”被确定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成为传统节日文化顺应时代发展的典型个案;2013年开始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将重阳节敬老、爱老的习俗更推进了一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孝道”也是维系家庭、形成良好家风的重要元素。“养老”这一课题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我们传承重阳节,核心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对老年人的真正关爱,让“夕阳”更红。(由兴波)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我们的节日·重阳节|重阳节习俗知多少

10月25日,即将迎来今年的重阳节。今天我就和各位朋友们聊一聊重阳节的相关习俗。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还被称为菊花节、茱萸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

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曰重阳,也叫重九。有的专家考证,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起源

有专家认为重阳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

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包括: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当我们查阅字典,可以发现“秋”字的一种解释就是指:“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到了秋季,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秋天,令人兴奋与欣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少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丰收的喜悦。所以有专家提出重阳节实际上是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佩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重阳节与三月初三日的“踏春”相似,都是全家外出,在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登高。

重阳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秋天到了,冷空气南下,雨水减少,天气晴朗。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气温既不寒冷,也是炎热,正好适合出游。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百病的目的。古人很早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比如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南京地区也有一句俗话叫“春牛首,秋栖霞”,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栖霞山登高。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糕上还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两只羊,取“重阳”的意思。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放儿女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还有的地方,祝寿回礼就要送糕,也取了高寿和步步高之意。

女儿节

有些地方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娘家,吃花糕,娘家还要给女儿、外孙送糕,有步步高升之意。重阳节除了吃重阳糕,有些地区还要吃羊肉面。“羊”与“阳”谐音,应重阳节的典故。羊肉性暖,益气补虚、秋天食用,也有防寒进补的效果。

赏菊

菊花是中国的名花,是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之一。因菊花具有高洁、质朴的品格,才有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也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饮菊花酒

古时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花酒,共赏菊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菊花含有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祈福祛灾的“吉祥酒”。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囊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除了佩戴茱萸,妇女还有头上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游艺体育活动

古代,有些游牧民族保留着重阳节围猎、射箭、赛马的活动。由于秋季多风,放风筝也是重阳节重要的活动,放风筝的寓意也在于辟邪驱疫。

如今,我国也将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物介绍

青花万寿纹尊 康熙

高77厘米 口径37.5厘米 足径28厘米

尊的胎体厚重。外壁布满青花篆体寿字,字体清晰,号称有“万寿”。我们来数数,真的有一万个“寿”字?

口部上沿两周,每周77字,计144字;口部侧沿和圈足外沿每周48字,计96字;器身竖列75行,横置130排,计9750字,共计整整一万字,但是有重复字。尊上所书一万个寿字中,有篆、行、草、隶等书体,每种书体又有变化,例如,篆书就有大篆、小篆、鸟虫篆等字体,还有的直接以螺旋形线条表现寿字。内壁亦施白釉,沙底。尊虽无款,但是,传承有序,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大寿而作。

文/非遗所 杜臻

在这里小南祝各位观众重阳节快乐!

健康长寿!福寿绵长!

长乐安康!家庭幸福美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南京博物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