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05: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实践活动自我总结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目的": - 确保你的总结是为了反映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成长,而不是仅仅描述活动过程。
2. "结构清晰": - 采用清晰的逻辑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收获和反思。 -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个人的成长。
3. "内容详实": - 详细描述实践活动的过程,包括你的角色、任务、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 体现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和贡献,展示你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反思深入": - 反思实践活动对你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影响。 - 分析你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过于主观的词汇。 - 避免重复,确保每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主题句。
6. "客观评价": - 对实践活动进行客观评价,不夸大也不贬低。 - 结合具体事例来支持你的评价和观点。
7. "重点突出": - 突出实践活动中的亮点和关键经验,这些内容往往是评审者最感兴趣的。 -
"Y模型"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用户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本文是作者在三年实践中对"Y模型"理论的深入总结和应用分享,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了如何运用这一模型来提升产品策略和设计的有效性。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需求分析】及【产品设计】方面个人最常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对于一些刚入行以及埋头苦干的同学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粗放式凭感觉的分析产品。
因为自己也有过这样的阶段,深知这种思考方式的弊端。从用户场景/反馈到具象化的产品功能,实际上是从繁杂的信息中溯源业务本质。
用户的知识水平不同、主观体验不同,对于产品的反馈和建议也不同,但大多数的核心诉求却是一致的。剥开表象见本质的这种能力,我觉的是产品经理在分析需求以及产品设计阶段尤为重要的能力,而“Y模型”理论所提供的方法和视角,能给予我们很大帮助。
“Y模型”本质是一种思考方式,我们日常听到的用户反馈,看到的用户场景都是表象信息,包括任何的用户行为和观点,以此作为切入点。
进而思考用户背后的真实目的,表象信息可能是错综复杂的,但对应的真实目的就会有清晰的脉络。
对于产品策略(产品设计)来说,唯有以用户真实目的为背景,才能达到最佳的业务效果。
部分场景中,真实目的的分析其实还无法挖掘出更深层次,或者说更全面的产品方案,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再探一层,也就是真实目的背后的人性需求。
这就是基本的“Y模型”理论。
“Y模型”思考方式有两种,可依据业务复杂度进行挑选:
常规思考流程,在一些场景单一、目的简单明确的场景中,常规思考流程能满足我们大多数的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
这类场景我总结了几个特点:
挖掘式思考流程,这类思考流程与上述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过深层次的分析,用户背后的真实目的是会发生变化的,或者说经过进一步分析,我们离业务真相会更近一步。
很多时候,我们优化一个版本上线后,发现总是会源源不断出现新的反馈,而这种反馈往往对应的是新的场景。
而我认为,深层次分析本质就是在帮助我们避免这种情况,用我们的同理心去帮助我们看见潜在场景。
所以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同理心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之一,起码在这一方面,它能帮助我们获取大量信息来源。
我们常说的一个段子,用户说“我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这句话用户本质的诉求是什么?
用户的真实目的也许是一种更快的交通工具,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能会想到,这个交通工具可能还需要具备美观、舒适、安全等特点。
对于挖掘式思考流程,需要注意的点是,任何具备马斯洛需求的场景,它的需求层次一定是多样且丰富性的。在下单寄件过程中,在转送物品的目的下,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完整完好)的转送物品是该场景的“生理需求”,在这之上,用户一定存在便捷、服务等高层次诉求。
“Y模型”除了能帮我们辨别伪需求,挖掘用户真实及潜在场景外,还能帮助我们判断需求优先级以及做功能上的取舍。
产品策略(设计)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价值,而价值的优先级取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
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条件是需要低级需求的基础,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是不具备发送文件和朋友圈的,相比较与社交领域的“生理型需求”-沟通,这两者的优先级显然没有那么高。
同时,该模型理论的日常梳理也能帮助我们掌握全局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脉络,巩固底层需求的同时拓展高层次需求。
我平常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新同事或者合作伙伴会问我,你们的产品相比较于其它竞品优势是什么?
很多同学在遇到这种问题,下意识的会罗列场景,讲述功能多么多么强大,场景多么完善。其实本质还是在描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差异,即使功能同质化,但是流程和使用方式的不同都会塑造不同的深层次价值。
所以,“Y模型”在自己使用的这么多年来,不仅仅是思考需求的方式,不同的切入点出发,就是完全不一样的视野。
熟练掌握,日常多用之后,你会发现思考的方式不仅不会固化,反而视角和认知会更加开阔,这是我对于“Y模型”使用后的个人总结,也是自我沉淀的一种思维方式。
专栏作家
都市摆渡人,公众号:都市摆渡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电商行业资深产品经理,专注提升产品认知和思维,期待共同进步。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