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5-18 01:57
写作核心提示:
《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注意事项》
在幼儿园小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还能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活动设计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 - 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兴趣。
2. "活动目标明确" - 活动目标要具体、可衡量,确保幼儿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
3. "材料准备充分" - 选择安全、无毒、易清洗的探究材料,确保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安全无虞。同时,材料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4. "活动环境创设" - 确保活动场地宽敞、明亮,便于幼儿自由活动。地面要防滑,避免活动过程中发生意外。
5. "教师引导恰当" - 教师在活动中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适时提问、鼓励幼儿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式发现科学现象。
6. "注重互动与合作" - 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7.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 - 每个幼儿的学习速度和兴趣点不同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探究溶解现象》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探究溶解现象》含反思教案吧。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探究溶解现象》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3.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重难点:
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温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若干,白砂糖和红糖若干,小勺若干,蛋糕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题:教师提出“溶解”现象
1.出示白砂糖,大胆猜测。
师: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白砂糖)请小朋友猜一猜,白砂糖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幼:自由。
师:白砂糖放到水里到底会发生什么的变化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动手操作。请小朋友们把白糖放在水里轻轻地搅拌,看一看有什么变化?白糖可以从水里取出来吗?它去了哪里?(可以尝一尝,感知变化)注:在操作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搅拌的时候要一只手扶着杯子一手拿着小勺,不要把水弄洒了。
2.请幼儿品尝糖水。
师:请小朋友尝一尝水有什么变化呢?(轻轻地抿一小口)
3.小结:糖宝宝不见了,它融化到了水里,这种现象我们用一个词来表示“溶解”,溶解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呢?
二、幼儿自己探索“溶解”现象
1.师:老师还另外准备了两样材料,你们认识它们吗?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吧!(石头、红糖)老师今天要请小朋友利用这两样东西来做实验,在做实验之前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样材料放到水中,经过搅拌,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2.幼儿大胆猜测。
3.验证猜测,感知实验结果。
师:先请小朋友把桌上的石头放到水里用力搅拌,它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沉在水底)然后小朋友们试一试石头能不能从水里拿出来?
师:在请小朋友把红糖放在水里用力搅拌,看一看水有什么变化?红糖能不能取出来?
三、分享实验结果
师:实验完成了,那小朋友们把两样东西(石头、红糖)放在水里,发生了什么样的现象呢?
幼:自由。
四、教师小结
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入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白砂糖放进水中会不见了,并且水可以变甜;石头放进水中,会沉在水底;红糖放进水中会改变水的颜色。白砂糖和红糖放进水中经过充分搅拌之后,能用工具取出来吗?这种现象叫:溶解。小朋友们回家以后看一看家里还有那些东西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可以用白糖,酱油、味精、醋去试试看,哪些在水中溶解得最快?为什么?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小百科:溶剂通常分为两大类: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溶剂种类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以被概括为:“溶其所似”。意思是说,极性溶剂能够溶解离子化合物以及能离解的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就是科学家,虽然婴幼儿还远没有达到理解世界的程度,但他们却是天然的探秘者,往往比成人更具备发现世界的睛。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大自然、生活中的事物及现象开展科学启蒙教育,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积累多元的科学经验。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的科学活动内容各年龄段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幼儿科学教育应该遵循其成长规律,设计符合各年龄段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课程。
在小班年龄段的科学教育中,应多开展观察类的动。通过让幼儿初步了解简单的科学变化和科学现象,对科学的奇妙变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如小班幼儿喜欢观察自然中的现象,一株小花或是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中班年龄段的科学教育中,应多开展认知类的活动。如幼儿通过认识动植物的名称特征,观察动植物的共同特点,了解动植物的有趣之处,初步掌握人与动植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中班幼儿的观察已经有了明确的目的,不再满足于对一些动植物外形的初步认识,他们更想探究其内在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可以利用班级自然角等区域,开展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观察动植物发展的变化。在大班年龄段的科学教育中,应多开展实践类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使幼儿利用各种感官,主动了解事物的特性、用途等,发挥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大班幼儿除了观察之外,他们更喜欢通过操作发现事物的奥秘,教师可以在班级区城中投放适合的材料,如电路玩具等,投放图文并茂的说明书,让幼儿在观察、动手中发现图示的秘密,感受拼装的乐趣。此外,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幼儿对实践过程及发现进行记录,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先做大胆预设,根据计划执行相应的活动,并与同伴分享交流实验的过程或结果。创设适宜幼儿探究的科学活动区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创设良好的科学活动区域,能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方面,教师可对幼儿园环境与课程建设进行整合开发,使科学活动区域成为课程准备、课程发展、课程记录和课程延续的一部分。
“理论+实践” 探索“3步”具体做法
整体规划园所生态种植区。丰富种植品种,使园所生态环境成为一年四季户外科学探究活动的资源。教师可利用饭后散步、户外自主活动等时间,根据幼儿需求,指导他们对园中丰富的植物进行观察、实验、比较和记录,引发幼儿对自然界探索的兴趣。
有机融入幼儿园公共环境。通过展板、图片、绘画等方式,创意科学探究的内容,力求体现观赏性、教育性、互动性、参与性。如幼儿对太空产生了探索欲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兴趣,使用多种材料,与幼儿共同打造星空艺术廊道,既营造了“美”的氛围,又分享了幼儿搜集来的太空知识,在欣赏的过程中深人学习。
灵活设计班级科学区域。结合班级主题、幼儿兴趣设置班级科学角,可与自然角相结合,也可与数学区融会贯通。在投放材料时,教师除了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之外,也要按探究目标分层投放,排除过多材料带来的干扰,引导幼儿指向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另一方面,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构建科学活动室,各类科学活动室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科学活动要始终坚持幼儿亲身体验的原则,即让幼儿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去亲身体验、领悟、思考、创造,将蕴含的科学知识物化成各种能看、能摸、能动的事物,为幼儿提供自主的、可操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空间,创设适合幼儿进行动态、全面、开放的科学探究活动环境。活动室可分成四个主要区城:问题区、实验区、提高区、挑战区。问题区可开设植物角、动物角、自然现象角、人体之谜角、生活常识角等,实验区可开设上浮与下沉、小鸟飞进笼、会唱歌的盒子神奇的牙签、自制天平、玩纸船、降落伞、不倒翁、巧运乒乓球等;提高区可开设拼图、七巧板、球杆连按、砌墙、摩擦起电、拧螺丝、制作小汽车、颜色变变空、钓鱼等;挑战区可开设魔方、走迷宫、骨牌、解锁、玩陀螺、变形玩具、梵天塔、华容道等。
“总结+运用” 梳理丰富幼儿经验的科学探究方法
幼儿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在幼儿科学教育具体教学中,既要遵循幼儿发展的特点,也要讲究科学性,更要善于系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要按照整体性原则,打造综合的科学教育活动模式。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遵循这一基本前提,运用实验、制作、展示、讨论、游戏等基本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活动模式。
具体来说可归纳为四大版块“八个—”:看一看,玩一玩,是在展示、游戏中激发幼儿对观察对象的兴趣;想一想,猜一猜,注重幼儿对问题的探究,而不仅仅是了解问题的答案;试一试,做一做,是幼儿在观察、猜想之后,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记一记,说一说,是幼儿操作后的记录和发现,通过交流分享的方式,促进幼儿对探究过程中经验的理解和建构。
要善于以游戏和实际操作推进科学探究。根据幼儿科学活动自主性原则和愉悦性原则,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探究活动。如在夏天的大雨过后,花坛的泥土出现了许多蚯蚓,幼儿在活动时被突然出现的蚯蚓吸引了注意力,教师捕捉到幼儿兴趣,可通过提问“为什么雨天过后小蚯蚓都跑出来了”?激发幼儿探究蚯蚓的系列活动,通过搜集蚯蚓的科普绘本、自然角养殖蚯蚓等方式,让幼儿产生特续他探索,并在体验性操作发现中获得丰富的情感满足。根据幼儿科学教育创造性原则和规则性原则,通过科学小制作展示、科普剧表演等活动,培养幼儿对周團事物、现象进行观察、了解、探究的兴趣。
同时,通过探究过程中的质疑和验证、知识经验的交流和分享,提升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融合+联动” 整合促进幼儿探究的相关资源
幼儿园、家庭、社会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在对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应注重发挥各自优势、整体融合、高效联动,共同推动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
幼儿园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其中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关键。幼儿园应结合教科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培训,丰富教师的科学知识,帮助教师掌握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策略和途径。结合科普教育周组织教师进行实践,以〞一课三议”的形式打磨优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教师对活动现场的深人分析与反思,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教师的开拓精神,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促使教师科学素养的形成。
以家园共育为载体,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园内可设置幼儿科学活动专栏,让家长通过专栏了解近期科学活动的情况。在专栏开设特色科学角,展示园所科学课程,家长了解后可以与幼儿共同学习,补充一些在幼儿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引发幼儿持续的、深人的探究。此外,还可以结合家长学校、科普周等开展亲子科学探究活动,使家长在思想上与幼儿园同步,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和操作技能,提高家长支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意识。
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还应和社会资源有机结合。教师应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发现或疑问,积极主动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还能提高其解決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中获得快乐。
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需要,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更为重要,敢质疑,敢推断,并大胆地去验证,创设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在尝试、操作、探索中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贵阳市第十一幼儿园 周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