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4-19 21: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微生物实习自我鉴定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良好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实习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详细阐述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实习成果,并提出未来努力方向。
2.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实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如实验技能、理论知识、团队合作等。避免泛泛而谈,要具体、生动地描述实习经历。
3. 体现自我反思:在作文中,要对自己的实习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肯定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借鉴。
4. 语言表达:作文应使用规范、简洁、准确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俚语等。同时,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流畅易读。
5. 逻辑严谨:在描述实习经历时,要遵循逻辑顺序,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实习过程。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实验项目、技能提升等方面进行阐述。
6. 适当引用数据: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引用实验数据、文献资料等,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7. 展现个人品质:在实习过程中,要展现自己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个人品质。这些品质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8. 体现
4.1 实验室感染的监测
由医院感染控制中心负责实验室感染监测工作,并定期对实验室感染情况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与落实。4.2 监测内容4.2.1 实验室工作违章情况监测:包括实验记录,操作情况,仪器使用年检情况, 高致病性原微生物存储使用情况,生物因子废弃物处置情况等。4.2.2 实验室感染事件监测:感染原因、途径、方式、技术事故或责任事故情况等。4.2.3 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包括个人防护,实验室工作后的健康状况等。4.2.4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运行情况。4.3 监测资料的分析与预警医院感染控制中心负责收集各类监测资料,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定期分析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动态变化趋势;对外单位人员、学生等特殊人群要进入实验室工作的情况做专题分析,提出解决安全技术问题的对策;发现实验室感染症状病例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调查分析原因:分析发病原因与流行特征,向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提供预测,预警背景资料,以便及时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作出预警。4.4 实验室感染事件的报告任何科(所,室)和个人对实验室感染情况,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4.4.1 报告内容4.4.1.1 实验室工作违章情况:时间、地点、原因、危害性、事件性质、违章人员、后果情况以及临时消毒处置等情况。4.4.1.2 实验室感染事件情况:发生时间、地点、人员、感染原因、途径、方式、发病与健康状况,临时处置情况等。4.4.1.3 针对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情况,包括个人防护、实验室工作后健康状况等。4.4.1.4 实验室设施和设施运行异常情况。4.4.1.5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感染场所的消毒处置情况。4.4.2 报告机构与报告人4.4.2.1 各科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为责任报告人。4.4.2.2 除责任报告人外任何科室单位和个人均为实验室感染的义务报告人。4.4.2.3 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实验室感染的,必须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报告。4.4.3 报告程序和方式4.4.3.1 报告程序:各科发现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应立即报告所在科室负责人;同时报医院感染控制中心, 医院感染控制中心接报感染事件后立即报告生物安全委员会,同时报告主管院领导。生物安全委员会经核实后报告芙蓉区疾病控制中心。4.4.3.2 报告方式: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后由责任报告人和义务报告人以最快的方式(2 小时内)向上级部门与领导报告。所在科室有关人员应认真填报《实验室感染事件报告表》,由报告人负责送(传真)至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必须尽快核实,在2 小时内向生物安全委员会技术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报告,同时向中心主任报告。生物安全委员会技术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接报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应在 1 小时内报告中心主任。4.5 实验室感染的预防4.5.1 一般预防预防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发生,需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5.1.1 根据所从事的检测工作性质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等级、实验室必须装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具备必要的安全设施;4.5.1.2 实验室应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实验检测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按照实验操作程序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实验操作人员应该熟悉安全防护措施及突发事件处理应对能力,一旦发生意外,能够沉着应对;4.5.1.3 实验室应有专门负责生物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员,负责监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4.5.1.4 从事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人员事先必须经过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进入 1 级实验室由中心培训;进入 2 级实验室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进入 3 级实验室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实习进修人员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4.5.1.5 对实验检测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实验人员不得带病上岗,对患有不适宜检测工作的疾病或免疫缺陷者,不得从事检测工作;实验人员在从事具有预防接种预防措施的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之前,应接种疫苗以产生免疫力,防止实验室感染事件发生;4.5.1.6 中心建立实验室感染事件应急小组,一旦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能够迅速采取预防控制措施。4.5.2 紧急预防措施一旦发生实验室事故,在检测过程中,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外溢或污染,而且, 实验人员已经暴露,可能造成实验室感染事件时,应采取以下预防与控制措施:4.5.2.1 对实验人员进行隔离观察,并对实验室污染场所和空间进行全面有效的消毒,并采取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进一步扩散,对污染场所进行封锁控制。4.5.2.2 对出现疑似临床症状的实验人员,应立即送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4.5.2.3 对密切接触者应及时予以追踪和隔离观察,直至最长潜伏期后,,没有临床表现为止。4.5.2.4 对实验室暴露者如有疫苗或其它预防制品及有效药物的要进行紧急接种与治疗。4.5.2.5 对发生实验事故或感染的实验室,要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 查清事故原因,对存在的安全漏洞和隐患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须经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才能重新启动使用。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董韩梓)《柳叶刀》最新发布的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研究显示,2025年至2050年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预计直接导致超过3900万人死亡。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已成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上升。
为了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感染的危害,要最大程度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当使用。
这项研究覆盖了204个国家和地区全年龄组的5.2亿份个人档案。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是指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发生变化,进化至不再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应答,目前已被广泛认为是一项重大的全球卫生挑战。
近年来,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导致的死亡趋势在年龄分布上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至2021年间,死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的5岁以下儿童人数下降了50%;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死亡人数增加了80%以上。
预计到2050年,高收入国家70岁及以上人群因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死亡的人数将比2022年增加72%,北非和中东地区将增加234%。
此外,主要病原体的耐药性在明显增强。与1990年相比,世界卫生组织评定的最难治疗的7种主要病原体中,有6种在2022年导致的死亡人数均有所增长。
专家指出,当前亟须采取干预措施,包括预防感染、接种疫苗、最大程度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当使用,以及研究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等,从而减少死亡人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